第五百六十九章(混混章节)(2 / 2)
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后,国民党爱国将领、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取代何键担任湖南省〖主〗席。从这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一九三九年二月,在任一年零两个月,与中共湖南省委合作,推动湖南抗日救亡〖运〗动迅猛发展,为正面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组织和群众基础,被当时中共湖南省委负责人称为湖南国共合作的“黄金时代”。一、“省训”与施政方针的提出:张治中来湘时湖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全省全国抗日救亡斗争已经兴起,但国民党顽固派一直在闹磨擦,爱国政治犯还未释放,抗日救亡〖运〗动还有阻力伤兵、难民、役政等问题成难,旧的腐败的官僚积习成风。
张治中将军是唯一一位既敢于向蒋介石又敢于向毛〖主〗席直谏的人张治中将军是国民党政坛上一位独树一帜的人物,他在国民党内长期身居高位担任过多个要职,但一直信守不对共产党放一枪一弹的承诺,毛〖主〗席称赞其“专做好事,做了许多好事”。张治中是三〖民〗主义的真诚拥护者又是一位敢于犯颜直谏的人。他曾多次以口头或书面意见的形式,对蒋介石作逆耳之言。但尽管如此,直到一九四九年蒋对他一直是厚爱有加。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先后四次向毛〖主〗席直谏成为唯一敢对毛〖主〗席与蒋介石均多次直谏的人物。
在和蒋相处的二十五年中,张治中对国民党内“群僚百工,中于明哲保身之毒1只求禄位之保持,不图事业之推展”的现象深恶痛绝曾多次就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问题,当面向蒋提出意见,甚至发生争论,可谓蒋氏诤臣。张治中还多次上书蒋介石,陈述意见,其中有三次长达万言。
一次是一九四一年三月二日,张治中就“皖南事变”的影响,向蒋介石上万言书,痛陈对中共问题处理的失当,力主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第二次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鉴于蒋介石积极准备发动内战,张治中自新疆给蒋介石再次上万言书,主张用政治方式解决中共问题,反对重新挑起内战。第三次是一九四八年夏天,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前夕,张治中已看到蒋家王朝必然失败,但出于对蒋的忠心,明知其不可为,仍然作最后的进言,又一次向蒋呈上了一封《对当前国是之检讨与建议》的万言书。
在《对当前国是之检讨与建议》的万言书中,张治中不惜冒丢乌纱帽甚至掉头颅的风险,对国民党执政以来的各项保守政策予以严厉批评1
并将之归咎于“领袖“本身的领导失当、独断专行,指出苦干年来“总裁对国民对干部所发表的文告与训示,多偏重于抽象之说教,绝少关于具体之现实政策”甚至在文中有蒋“为世界各国领袖中脾气最坏之一人”等语。
蒋介石在大陆执掌政权期间,大权独揽,小权亦很看重。蒋介石兼职范围之广,令人瞠目结舌。最高峰时蒋介石身兼二十七个要职!除陆海空三军统帅职务他始终牢牢抓住、非己莫属外,〖中〗央农民银行理事长他要兼新生活〖运〗动委员会董事长他要兼,连童子军总司令他也要兼…对此,蒋麾下文武几乎均熟视无睹,甚至有些趋炎附势者竟拍手叫好。刘继兴研究中发现:惟有一人,坚决反对蒋介石兼职过多,此人就是张治中。
抗战初期,张治中改任蒋的侍从室第一处主任。他想方设法促使蒋减少兼职,以提高工作效率。张治中到任未几,原四11省政府〖主〗席王瓒绪因诸多劣迹遭地方实力派驱逐而下台,蒋介石乘机要自己填补真空,张联合多人表示异议力陈兼职之弊。蒋不听,并大言不惭地表示:“没有人能任。”张笑道:“您手下不乏将相之才、封疆大吏,何愁没人?”蒋固执己见但到成都(省政府所在地)两次,就领教了地方势力的手段,他们一致排外,很难对付,蒋介石遂辞去四11省〖主〗席兼职,交其重要谋士张群继任。
滇缅公路打通后,需要在国民政府军委会下设置交通运输管制局来管理,在组设机构的签呈上请示局长人选时蒋介石又批了“自兼”二字。张治中则认为,最高统帅兼交通运输管制局局长太不成体统,遂签署意见:“请以参谋总长何应钦兼任。”张治中对何直言:“您如不愿兼,委员长就要自兼,这不成体制请您勉为其难,为领袖分劳分忧。”何应钦无言以对,被迫答允。这样,蒋介石总算又少了一个兼职。一九四九年四月,张治中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国共产党代表谈判双方议定了《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
此协定遭国民党政府拒绝后,张治中弃暗投明,毅然留在北平并发表《对时局的声明》。同年九月,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
张治中一谏毛〖主〗席,国名沿用至今。一九四九年六月,毛〖主〗席在中南海邀集各界人士座谈,酝酿和讨论国家名号问题,张治中也应邀参加。毛〖主〗席让工作人员把筹备会上专家们的意见呈给诸位,听取他们的意见。最后毛〖主〗席提出,〖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时候,张治中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说:“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不如就干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毛〖主〗席觉得此话有理。经众人反复讨论,终于最后决定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国名。
张治中二谏毛〖主〗席,国旗沿用至今。北京的一九四九年八月,正是盛夏时节。为了能够在十月一日开国大典时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国旗,国旗图案的遴选工作在这炎热的季节紧张展开。参加政协筹备会国旗审阅小组的专家们,从征集自全国两千多幅图案中筛选出三幅,由毛〖主〗席与各界人士最后选定。在讨论国旗的座谈会之前,张治中来到毛〖主〗席住处。闲谈一番后,他试探着问毛〖主〗席:“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国旗图案,你的意见呢?”毛〖主〗席说:“我同意一颗星一条黄河的那种,你觉得如何?”张治中直言相谏:“我反对。中间一条杠,把红旗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了吗?”毛〖主〗席说:“你说的是一个严重问题。不过,不少人主张采用这幅,也举出不少理由。这样吧,我还要找些人座谈一下,你也来。、,
政协一届会议开幕前,座谈会在中南海举行。毛〖主〗席手持两幅图案:一幅是五星加一条横杠:一幅是现在的五星红旗,只是多了个镰刀斧头。前一幅的说明是:红旗象征〖革〗命,五星代表共产党的领导,横杠代表黄河。张治中当即表示不同意,说:“第一,杠子向来不代表河流,中间一横杠容易被认为分裂国家,分裂〖革〗命:第二,杠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是金箍棒,国旗当中摆根金箍棒干吗?不如用这一幅五星红旗。”张治中的话得到大多数人同意,毛〖主〗席也觉得有道理,于是表示倾向张治中的意见。国旗审阅小组就以一致的意见确定了五星红旗为国旗,也就是今天一直高高飘扬的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