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王充、陈独秀无鬼论简介(1 / 2)
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鬼是不存在的虚假观念,它对许多无法正确解释的现象给出一个错误的解释,填补了人类认识上的空白,与人类的生产力的低下,认识奇异或复杂事物能力的低下相适应,所以成为古代普遍的迷信。但是,一些认识比较深刻的学者却不断地表现出无鬼论的光辉思想。他们从直观的经验和基本的哲学理论两大方面,结合许多具体事例,来论证无鬼、论证鬼的虚假观念是怎样产生的。他们认识的敏锐、先进,方法的具体、生动,对后人都是大有启发性的。这里作些一般性的介绍。
最早正式论证无鬼的,是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况。《荀子》有一篇著名文章叫《解蔽》。基本内容是:人们的经历和认识都会有某种片面性,从而导致更错误的认识。多量的这类错误认识会互相影响而加强,上升为一种概括性的顽固的错误观念。文章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一言以蔽之,用“蔽”来概括这种错误认识及产生的原因。文章举例说:“鬼”就是这样的一蔽。
有关的一段论述,译成现代话如下:
人观察事物,有所疑惑,认识不准,便对那外界事物本身说不清楚。我们的认识本身不清楚,就不能断定是那样或不是那样。夜中行走的人,看见一块平躺着的大石,会以为是爬着的虎;见直立的林木,以为是站着的人:这是由于昏暗蒙蔽了人的眼睛。酒醉的人不觉之间越过百尺大沟,会以为只有半步宽;低头出了城门,会以为是一个小门:这是由于酒醉昏乱了他的精神。梧住眼睛看,把一个东西会看成两个;梧着耳朵听,小小的声音会以为是吵吵闹闹:这是外加的形势昏乱了感官。同理,从山上看山下的牛,以为是羊,是距离远形成的蒙蔽。从山下望山上的树,以为是筷子,高度蒙蔽了树的长短。水波动荡,水中的影子也摇动,但人不凭它判断景物的好坏。瞎子仰头看不见星辰,不等于没有星辰,因为眼睛看到与否都会蒙蔽人。
在夏首的南面,有个叫涓蜀梁的人,愚蠢而胆小。一次他在月下走路,低头看见他的影子,以为是爬在地上的一个鬼。抬起头来,又看到影子的头上还有毛,又以为是立着的一个鬼物。他转过身就跑,跑到家里时,却断气没命了。真是可哀呀!
凡是人以为有鬼,必然是他在恍惚、疑惑之际,自以为正确的判断。这正是人把“无”当作“有”,或把“有”当作“无”的时候,有普遍性。例如人因潮湿得了伤寒病,却敲鼓、杀猪求神医治,便是把真正的原因潮湿当作没有,而把没有的神当作可治好病。这样的人和事不一定发生在夏首的南面,却与涓蜀梁的蔽是一样的。
东汉王充《论衡》一书在好几篇中反复、详细地论述无鬼的认识。《论死》中开门见山地说:“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又说:“朽则消亡,荒忽不见,故谓之鬼神。”
他用了许多对比的方法作具体论证。例如:人是不断死亡的,死人比活着的人多得不知其数。“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人且死见鬼,宜见数千百万,满堂盈庭,填塞路巷,不宜徒见一二鬼也。”
人死不能成鬼,就像火灭不能再燃一样,道理十分简单。如说鬼是人死后的灵魂变成的,那人们所说的鬼应是赤身**,为什么总是也穿着衣裳呢?
人在睡着时什么事也不知道,什么事也不能做,这时形体和灵魂并没有根本变化。人死之后的所谓灵魂怎会成鬼,有所知,并且会做害人的事呢?
有的人被人暗杀,有的人外出而死亡,亲人始终不知是谁暗杀,尸体在何处。这正说明死后无灵魂,不会变鬼,也就不会告知亲人。
夫妻之一如有与他人的奸情,会被知道而在家中吵闹打架。夫妻之一死后,另一方再娶再嫁,死者如有灵魂,一定也会反对、阻挠、打闹的。但没有这样的情况,也说明人死后就一无所知了。以上内容都见《论死》篇。
对于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鬼怪传说,王充都作了反驳。例如,汉高祖要立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就毒死了他。吕后后来被狗咬而死,算卦的人说那狗正是如意的鬼魂。王充反问:吕后杀如意该受报应的话,刘邦当时就可以惩处她的,为什么要靠儿子的鬼魂?许多人明知自己是被谁打死、杀害的,并未报复。吕后是暗派人让如意饮毒酒的,如意死时并不知实情,他的鬼魂怎知而报仇?
汉武帝时丞相田紛,为饮酒中的言语冲撞,杀害了大将军灌夫和曾任丞相的窦婴。后来田紛重病,巫者说:灌、窦二人总是在田紛的两旁。田紛害怕而死。王充反问:田紛所杀的人不少,为什么他们的鬼魂不报仇?巫者不会见到两个鬼魂,是田紛知道二人死得太冤枉,“病乱妄见”,自己精神错乱,向人说了自己的这种恐惧。巫者完全知道此事的经过,他听到或猜到田紛所说的“病乱妄见”的话,又妄说是自己所见,让人相信他的巫术的高明。在《死伪》篇中,这样的实例分析很多。
《订鬼》更是著名的无鬼论。“订”是评议或改正的意思。订鬼:对有鬼的说法作评议、批判。这个题目是观点鲜明而有批判性的。它的第一段便是全文内容的概括。简述如下:人们说有鬼,鬼是人死后的精神所变。这不对。所谓鬼,往往是人有病后的思想存念而成的一种幻觉。得病就有各种忧患,正因为怕鬼来勾命,偏偏就有了鬼来的虚幻感觉。这可以用两个比方来解释。人们都说古代的伯乐善于相马。他学习相马术的时候,不论看见什么,不论手里拿着什么,他都当成真马来端详。著名的庖丁解牛故事也是这样。三年之内,庖丁所见“目无全牛”,只看到牛头、牛肩之类分解的局部。
“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虚见其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墨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王充的诸如此类的驳论,在有鬼论盛行的汉代,十分可贵。他的论证也可以说很简单,那是因为本来无鬼,说成有鬼,首先也只是不合事实。有鬼论者也没有什么深妙的道理,而错误正在于不顾各种基本的、简单的道理。王充正是让人们从简单的道理坚定无鬼的信念。这也是以简御繁的方法。
在“五四”运动前夕,新思想、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1918年5月15日发表了《有鬼论质疑》一文,提出八项反问:
“倘云鬼之为物,玄妙非为物质所包,非感觉所及,非科学所能解,何以鬼之形使人见?鬼之声使人闻?此不可解者一也,敢问。”意思是:你说鬼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人一般感觉不到。我便问:你又说可看到、听到鬼,这说明鬼是有质的,它的质是什么?不是与无质的说法矛盾了吗?
第二问:你说鬼有形有质,但不是一般人所能见到。我们打个比方,现在所说的微生物’古人也看不到,但现在的显微镜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为什么现代的人越来越多的说没有鬼,从未见到鬼,而古代的人反而多说见过鬼呢?
第三问:“鬼若有质,何以不占空间之位置,而自相障碍,且为他质之障碍?”
“或云鬼之为物有形而无质耶?夫宇宙间有形而无质者,只有二物:一为幻象,一为影象。幻为非有,影则其自身亦为非有。鬼既无质,何以知其实有耶?此则不可解者四也。敢问。”“鬼既非质,何以言鬼者,每称其有衣食男女之事,一如物质的人间耶?此不可解者五也。敢问。
鬼果是灵,与物为二,何以各仍保持其物质生存时之声音笑貌乎?此不可解者六也。敢问。
若谓鬼属灵界,与物质殊途,不可以物界之观念推测鬼之有无,而何以今之言鬼者,见其国籍语言习俗衣冠之各别,悉若人间耶?此不可解者七也。敢问。”
从这些简单的介绍可以想到,在实际生活中持有鬼论和无鬼论的一般人,做口头争论是多见的。有鬼论者只能拿自己或别人经历的事做根据,而且多是辗转听说的,不会有什么难反驳的道理。
相信鬼神的人要争论、证明实有,这可能就是转为不信鬼神的契机。多数的迷信者,生来一次次只听到有鬼神而加强,从未接触过无神论,怎会对神鬼怀疑呢?
信鬼神的人用实例证明有鬼神,是比较容易具体证明它的虚假的。有些事例也难以直接证明其无,却可以从间接方面反证。荀子、王充、陈独秀正是如此。
亲友有鬼神等迷信观念,不全是他们自己受害,说不定在什么问题上也会影响无神论的你自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到临头,你才破除他们的深固观念,难以见效。
现在小孩子从影视及其他许多方面接触到的直接或间接的各种迷信,很可能就留下了某种坏影响。教师、父母亲对下一代,在观念上警惕迷信思想的影响,注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试着做力所能及的无神论教育,是必要而可能的,并不需要多花精力。观念上一注意,平常的事情中就可兼顾了。
风雨江河诸神的名义及由来
鬼神在本质上是迷信观念,但渗透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破除迷信,但单刀直入,用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来批判,犹如用大炮打麻雀,收效甚微。需要深入细致研究各项迷信观念与事为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揭示“鬼神由人造的”的规律。群众文化素质提高了,知道了鬼神的所以然,破除迷信就达到釜底抽薪,水到渠成的效果。探求诸神的名义及由来。就有显示“鬼神由人造的”的效果。介绍宣传这样的内容也容易被群众接受。
佛教把地、水、风、火说成是组成自然界的“四大”,这也是中国神职的四个领域。生命之源在于水,因而中国水系的神特别发育而数量多。本文即申说风雨江河诸神的名义及由来。
鬼,是人对自身死后的情况不能认识,因而产生的迷信观念;神,便是人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对自然界不能理解而形成的迷信观念。
《易经.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
《孟子.尽心下》:“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自然界给人提供了生存的条件,也给人带来了许多不利和破坏作用,人们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把这种情况叫“神”。风、雨、雷、电等许多自然力量都是与“天”相联系的,神也就是天神。这个说法也是正常的,不包含迷信因素。
随着灵魂及灵魂不死、鬼的观念的产生,人们由近推远,由鬼推神,以为神同鬼一样,对人有感情,有意旨。对人有利的自然现象是对人的善事的扶助,不利的自然现象是对人的惩罚。神的观念便转为迷信化,神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神的观念又向人格化作多方面发展繁饰,即以人和鬼为参照,把神说得具体而形象。
神的人格化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给神起名字、组织家庭亲属关系,塑造神的相貌性格,设计祭祀仪式等等。另一方面是把历史和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说成死后成神,或者把某一类事件中情节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普通人异化成神。好事者编造这类故事也是多有例子的。在神的人格化过程中,也伴随了神的扩大化,几乎每一种事情都有一位或几位神被创造出来。当初对神的崇敬,变成了以造神为手段,卖弄自己编造故事的聪明才智。
总之,鬼由人造,神也由人造。起初的造鬼、造神,是人类幼年时不可避免的幼稚错误认识,后期对神的繁饰和扩大,却是人为的作假骟人。初期的原始神早已被后期的繁饰的神取代,繁饰的诸神实际是人的思想,**的总代表。
古希腊哲学家色洛芬尼(约公元前565年一约公元前473年)说:“牛马若会画画,所画的神必定像牛马。”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说:“冢中枯骨本无鬼,是人造了一个鬼在枯骨里面。”
上古时代祭祀上帝,一定要用牛肉。郭沫若此书从这一事实议论说:
“上帝成立了,他是完全和人一样的,不消说他也要吃东西,而且他最爱吃牛肉。上帝喜欢吃牛肉一层,我们知道他一定是牧畜时代产生出来的——假使上帝是产生在现代,那它一定喜欢吃冰淇凌。”
中国人所自造或外引而信奉的神灵多得不计其数,不外乎自然神与人格神两大类。从祭祀的情况又可分为民间神、宗教神、国家神三大系统。它们之间又是相互交叉的。
以下对我国风雨江河等神的称名、繁衍、转化机制,以及相关的风俗或其他文化内涵作较具体的认识和讨论。
一、风神,称名多有,各有变化机制。
1风伯。《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伯:排行的老大。也是一“州”之长。《礼记.王制》:“千里以外设方伯……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州伯。”以“伯”神名,是表敬仰的意思。也指他管理这一方面。
2风师,犹风伯。《周礼.大宗师》有风师、雨师词。“师”与“司”事理相通,指主管的神。
3飞廉。或作蜚廉。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风伯也”。应劭曰“神禽,能致风气”。《淮南子.俶真训》:“若夫真人……骑蜚廉而从敦圄。”高诱注:“兽名,长毛有翼。”晋灼曰:“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事实上不会有这种奇怪的鸟或兽。主管风的也不应是某兽或某鸟。
经语言学家研究,前上古汉语有“复辅音”,“风”字的声母便是一个,那时“风”的读音大约是plum。后来复辅音分解,“风”的读音先成“飞廉”,后又成为今时的“风”。人们不知这个道理,便按风是神,神可变异形状,作如上的想象解释。殷纣王有个臣子叫蜚廉,善走。其实名字就是风,比喻善走。由于兽名的解释,写成了“蜚”字;或者,因记音另写成“蜚”字,产生了兽名的解释。
4风姨。《北堂书钞》卷144引《太公全匮》:“风伯名姨。”“姨”字难以解说。《山海经.大荒西经》言西方风名“石夷”。河神名“冯夷、冰夷”。“姨”应是“夷”的趣写。而“夷”当由雨神叫“屏翳”而来。风与雨相关。俗语“风是雨的头,屁是屎的头”。所以,风神、雨神同用一名而字形不同。由于作“姨”字,导致传奇小说中的风神人物为女性。而作“姨”似由风花雪月与女性相关起意,不计较狂风怒吼的一面。
5封姨、封十八姨。唐郑还古《博异记》言风神化为美女,叫封十八姨。“封”谐音“风”。“封”与“风”的繁体共是十八笔。
6箕星。《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二十八宿中的箕宿斗宿同时出现在南方天空时,箕宿四星像簸箕形,古人说它主风,或叫风神。《风俗通义.祀典》:“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
7箕伯,犹风伯。汉张衡《思玄赋》:“属箕伯以函风兮。”
8巽二。《易经.说卦》:“《巽》为木,为风。”是说《巽卦》首先指木,其次指风。因此以“巽二”指风、风神。
9孟婆。北齐李酴出使南朝陈国,问陆士秀:“江南有孟婆,是何神也?”答:“《山海经》:帝女游于江,出入必以风雨自随。以其帝女,故称孟婆。”但少女不是婆。实际上当是从“风姨”而变。风称神,尤从猛烈而言,不当系于女性。“孟婆”是“颇猛”的谐音。宋徽宗《月上海棠》词:“孟婆好做些方便,吹个船儿倒转。”说风神姓孟,就是人格化。
10石尤风。南朝宋孝武帝《丁都护歌》之一:“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旅。”元伊世珍《瑯嬛记》引《江湖纪闻》:有石氏女嫁尤某,丈夫远行不归。石氏思念成疾,死时发誓:我将为大风,为天下妇人挡住丈夫远行。人称顶头风为石尤风。民俗,船行遇大逆风,密书“吾为石娘娘唤取尤郎归,须放吾船行”,以此祈求息风。但南朝宋代的说法到元代才有故事性解释,是靠不住的。“石尤”应是“食、游”的谐音。古代性隐语以“食”、“游”指**。风马牛不相及的“风”,也是**的意思。把希望丈夫回来作**,谐音隐蔽为“愿作石尤风”,把指**的风,双关为吹风的风。由于长期没有解释,《江湖纪闻》就钻空子,补编那样的解释。
这一系列中,仅箕星、箕伯是有神异实体的。说箕星主风,也是艺术和趣味的想象,还不是迷信。所谓的石娘娘神未泛化成普遍性,写上那么一句话投入水中,可以祈求石娘娘息风,本也是趣说。汉代时,朝廷把风神列为祀典,定期祭礼,便成为完全的迷信。后来有的地方立风神庙,据“风伯”词塑白首老翁像,左手持轮,右手持扇,更是迷信转为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