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屈辱(1 / 2)
最快更新新列强时代最新章节!
更让吴可气不打一处来的是,1854年2月6日(正月九日)这日,上海江海关正式移设苏州河北!
这是低头认怂,拱手将海关大权送人的节奏啊,吴健彰你个汉奸王八蛋,老子不会放过你的!
吴可之前怂恿张亮基接任安徽巡抚这样的烫手山芋,可是直指两江总督而去的,到时候免不了跟洋人打交道,要是前任把摊子搞得太烂的话,以后的工作就不好做了,实在太过被动。
虽说朝廷的态度僵化了一点,但也直接拒绝了洋人很多无礼要求不是,而不像上海这边主权丧失,当地官府更是一退再退,一副恨不得将上海拱手相让的架势,
如果放在民国时期洋人势大,不赔着小心就有可能完蛋的时候,确实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可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没开始,大清还占据绝对的主场优势,真要不顾一切拼消耗的话,首先受不了的是洋人而不是朝廷。
当然,这也是清廷对洋人本土几乎一无所知的状况才造成这种情况,眼下不是出了一个穿越者吴可大军门么,怎么可能再让洋人的讹诈得逞?
可是看着上海最近三年堆积的简报,那真是越看越火大越看越气愤,尼玛这样搞摊子都要烂了还怎么整?
看看吧,接下来洋鬼子就开始得寸进尺了……
1854年2月13日(正月十六日),英公使包令以《南京条约》签订满12年,向大清提出修约要求:要求大清全境开放,外国公使驻京,长江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
尼玛,这是打算将大清当作殖民地来弄了!
吴可觉得一个人生气太过郁闷,于是将左宗棠跟张亮基一起拉了进来,随后还有一干心腹小弟和死心塌地投奔巡抚衙门的年轻官员们。
反正上海的事没一件是朝廷应允的,不是洋人领事自行其事,就是当地官府做出的糊糊事儿,只要骂得有理就算传出去也没什么,说不定还会得到朝廷的暗中赞赏呢。
别说什么畏洋如虎这样的傻话,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没开始,清廷的脊梁骨还没被打断,洋人的势力范围还在广东沿海跟上海一地打转转,内地受到的影响真的没想象中巨大,没见洋人迫不及待的苛刻修约条款么?
当然,此时太平军乱席卷大半个南方,朝廷需要向洋人采购大批军务物资以供平叛,又不想洋人插手帮助太平天国,有些忍让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说真的怕了洋人却不然。
美国上下两任领事蹦达得欢,想要大清全国开放攫取各种商业利益,可一次又一次觐见都被堵在门外,美国人也就在上海挑挑事蹦达一下,从这还不能说明问题么?
张亮基等人刚开始有些诧异,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
不是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除了那些整天放嘴炮不干人事的无聊书生士子们,最关心国家政事变化的就是张亮基这样的封疆大吏,那可是稍一不慎再无上升之日或者反过来位列督疆晋升中堂之位!
只是张亮基平常最关注的乃是朝堂动向,再一个就是安徽境内的一大摊子事,哪有精力顾及没边没影的上海发生了什么?
再说了,要不是刻意收集的话,上海发生的那点破事夹在海量的来往公文之中,谁有有精力关注只以为寻常小事尔。
所以,对于吴可的做法张亮基他们很是疑惑。
吴可跟洋人打交道这点他们知道,要不然乡勇队跟左宗棠手下楚勇的火器从哪来?
不过上海发生的事,跟他们又什么关系?
吴可也不跟他们废话,将之前自己好不容易收集起来,看得差点气炸肺的东西亮了出来。
顿时,被召集的一帮官僚也跟着变得气愤填膺起来……
别看这些信息夹在无数信息中不起眼,可一旦认真收集整理好条目,那真是看得让人心堵恼怒不已。
因为没有利益纠葛所以才能秉承基本的公心,可越是如此心头火气越大。
之前的还不算什么,随着清廷与太平军纠缠时间越长,自觉底牌不少的洋人们却是更加变本加厉!
1854年2月15日(正月十八日),上海美国领事正式在租界竖旗。
这是想干嘛,搞国中之国吗?
张亮基一开始对此不是很了解,经吴可一解释顿时气得不轻,大骂上海官府都是一群酒囊饭袋,怎么能让洋人在大清境内搞国中之国那套把戏?
其他人也好不到哪去,对洋人的观感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以下,都不用吴可挑拨什么,
至于吴可为何要如此行事,张亮基跟左宗棠就不必说了,其他有资格被拉来的家伙,哪一个不是前途无量以后的仕途至少不会太差。
以后少不得与洋人打交道的机会,当然表面上的礼节不能少,暗地里的防备更不能没有。
说老实话,想要在太平军闹腾起来后的满清政坛占据高位,跟洋人打交道便是避免不了的差事,提早对洋人有了防备才是好事。别到时候临时抱佛脚,被洋人坑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让人气愤的事情在上海不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