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应对之策(1 / 2)
最快更新三国之乱臣贼子最新章节!
别无选择,一句话道尽了刘协的心酸。【更多精彩小说请访问】
董承闻言之后半晌无言,缓了片刻之后,方才悲声道:“臣之过也!”
“爱卿何出此言,正值我汉室江山风云飘摇之时,你我君臣携手自当挽狂澜于既倒!”
饱经磨难之后,刘协早已经成长许多,最起码他开始正视自己。
初临徐州之后,在多方的蹿啜之下,刘协自我膨胀,觉得自己是顺应天命之人,李贤理应拱手让权,可是,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挫折打击,刘协渐渐明白,以他如今的实力,绝无可能击败李贤。
袁绍袁本初执掌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可到头来还不是处处束手束脚,难以获胜?
坐拥十万大军尚且如此,刘协好不容易积攒的那点实力又算得了什么?
两千兵马?兴许在李贤眼中只是一个笑话。
刘协只盼着袁绍与李贤两败俱伤,这样的话,他才好渔翁得利。
天子意气风发,这是好事,可是,董承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安抚住刘协,否则的话,一旦刘协出了什么差池,李贤绝对不会放过他。
“陛下,切记,万不可轻举妄动”
刘协微微颌首,道:“明白,我不会打草惊蛇的”。
董承紧绷的神经这才松懈下来,刘协御驾亲征的这些日子,徐州有密信传来,一旦李贤与袁绍分出胜负,对方便会作出相应的准备,在此之前,谁也不想节外生枝。
高唐城,一只信鸽飞入城中。
信鸽在额头点了一点红印,这是最高级别的紧急情报,军卒不敢怠慢,他取下密信便直接交给了李贤。
李贤看罢,眉头紧锁。
一众军将颇为好奇,信中写着什么?
须臾,答案揭晓,李贤嘴里道:“曹操出兵了”。
陈武急道:“曹操派出多少兵马?由哪路进犯?”
李贤并不确定,道:“兵马约莫在三万开外,行军路线却并未显露出来”。
“曹操与袁绍联手了?”
“是这样,据说,袁绍帐下使者许攸到了曹操营中,是他一力促成曹操出兵的”
“三万兖州军加上十万冀州军,这就是十三万兵马,使君可有应对之策?”
李贤并不恐慌:“无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已!”
以不变对万变,听上去有些消极,可是,相对于目前的形势,这已经是最为稳妥的选择了。
“需要急令太史慈,让其引军回援吗?”
放眼青州,太史慈是李贤身边唯一一支有实力增援的兵马。
敌方实力大举增强之际,青州军抱团取暖,倒也是应对之策,可是,李贤却没有应允,“不必,太史慈留在泽幕一日,袁绍便一日不敢懈怠”。
众人仔细一琢磨,确实是这个道理。
李贤麾下兵力原本便不如袁绍,聚兵一处,听上去是个好主意,可是,却也给了对方“包饺子”的机会。
再者,太史慈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夺下泽幕,为青州军在冀州扎下一根钉子,如果就这么轻易退回来,岂不是功亏一篑?
自古以来,坐守困城从来不是守城之道,只有在守城的同时,时刻保留进击的准备,这样的话,才有可能于重兵围困治中坚守下来。
泽幕城,对于青州军而言意义重大,城池一日不丢,袁绍便要派遣兵马,小心监视。
高唐城下,一袋袋军粮运入城中,谣言不攻自破,冀州军心稳中有升。
许攸回营之际,袁绍亲自出迎,“子远真乃栋梁也,此番若非君之大才,只怕我冀州军危矣”。
许攸笑道:“使君谬赞了,曹孟德之所出手相援,也是看在使君的面子上,我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
袁绍大喜过望,许攸这般给他长脸,他哪能没有表示?
事后定要重重赏赐,如此以来才不会寒了人心。
又赞了几句,袁绍方才言归正传,道:“不知曹孟德愿意折换多少兵马?下一批粮秣何时抵达?”
“曹孟德愿意折换三千匹良马,下一批粮秣应该在三日之后“
曹操背后而行,道:“良马三千兵,这就是三十多万石,不错,不错,足可以应对危急。对了,曹操可曾说过兖州军何时出击?”
“曹孟德不愿与我方合兵一处,他要进攻徐州腹地”
袁绍铁青着脸,道:“好一个曹操曹孟德,真当天下英雄无人否?”
冀州军在这边与李贤主力拼死拼活,曹操却想到腹地讨些便宜,这等情景,顿时显现出曹操的心性,绝不可与之同生共死。
曹操的自私自利让人气愤,不过,这种关头,兖州能够出兵,这对于局势而言也有了巨大的改变。
一旦兖州军攻入青州腹地,李贤定会手忙脚乱,那时候,冀州军便有了获胜的契机。
无论如何,曹操与袁绍的敌人都是李贤,能够多出一个帮手,对于袁绍而言都是个好事。
曹军誓师出征,声势浩大,在郭嘉的建议下,曹操吼出了“清君侧”的口号。
众所周知,如今李贤身边有天子刘协,如果出师不利,难免会遭受非议。
可是,“清君侧”一出,一切流言蜚语都不翼而飞。
徐州,张辽、高顺的六千兵马把守阳关。
曹军出师的消息,李贤第一时间通告各地,阳关也不例外。
对于曹操,这个杀死吕布的凶手,张辽、高顺都已经卯足了力气,誓要报仇雪恨。
兖州,周仓统领大军长途奔袭了两百里,听闻曹军全在城中之后,徐晃倒稳下了心思,寻了个傍水的空地安营扎寨。
各色的攻城器械尽数交由随军的工匠营打造,用不了多久便会准备妥当。
不过,究竟该怎么一击必杀,这倒需要好生思量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