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永历十一年(三)(1 / 2)
在座的二人虽是好友但粤海商业同盟本就有着关于商业保密的规定以此来保障会员的权益。候补议员点到为止便不再继续说下去另外那友人亦是晓得这等规矩与那儒生使了个眼色三人便默契的再不谈商业上的事情反倒是将话题重新回到了儿时的一些趣事上面亦是落得满堂欢笑。
潮州胜在长期的安定所带来的底蕴雄厚这一点在闽粤两省都是首屈一指的。郑氏集团在潮州以着平常心来治政、收税的同时陈凯以及秉承了陈凯意愿的王江等官员也在当地进行着产业的提升以及其他的善政。比如广州百姓回乡后的田地其中除却出售给本地人士的以外更有不少是作为学田来供养乡间书塾的对教育的投入使得本地百姓大为称道。
广州百姓回到广州后家产发还的同时城外的荒弃田土也按照约定进行补偿和发给这无疑使得陈凯的威信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由此王江接下来在广州推行他们在潮州曾经广泛宣传过的一些新的技术也得到了更加普遍性的欢迎。广州的百姓们对于官府的信心提升使得行政上便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依旧是顺德县收复之初的残破不堪已经成为了过往消失得只剩下了那些墓碑以及资本尚未席卷到的村镇的那些残垣断壁还在忠诚的记录着曾经的硝烟。以龙江、龙山为起点顺德丝织工坊通过收购、产出、回笼资金外加上行业形势利好带来的投资量加大迅速的在顺德县蔓延开来。
顺德县境内的大片桑林已经尽数为工坊收购主家不愿意变卖的他们也设法将其拉拢到收购体系之内凭着签订契约以保证蚕桑的供给。
龙江镇那边他们最初考察时看过的那片桑林如今已经开始在向原本的稻田蔓延。田间的小道上一群一看就是东主、掌柜般的人物在两个本地桑农非常熟悉的粤海商业同盟会员的带领下正在参观本地的丝织产业状况。
这二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放在后世倒更似是捧哏、逗哏的组合。不过这也仅仅是乍一看去如斯罢了实则二人却是常驻龙江镇这边主持、监督工作的股东另外还有几人却是在忙着些别的事情此间就靠这二人向这些新近入会且准备向顺德丝织工坊入股、注资的商贾们作着介绍的工作。
“远处的那片桑林那是咱们刚刚来顺德时就看中的原主一家罹难咱们便从官府手里购了过来建了处衣冠冢四时祭拜着……”
并非是彻头彻尾的生意从一开始便有这等人文的关怀使得这一众人对这粤海商业同盟是顿生好感。
领着众人看过了桑林内里的桑农们采摘着桑叶桑叶是经过挑选的枯黄腐败的叶子会引起蚕的中毒和腹泻所以是严禁使用的。桑叶采摘下来会送去清洗、晾干尤其是蚁蚕的食物更是要专门挑选嫩叶并进行切成条状、块状。这些都是有专门的工人在做着他们在桑林里转了一圈旋即便从入口那边转了出去来到了这一片原本的水稻田处。
“咱们在这片地种植桑树的时候选择了桑基鱼塘的模式。这既是响应巡抚衙门和布政使衙门的号召更是在于鱼粪、淤泥可以用来肥田使得桑树的长势更佳。倒是那些鱼几乎就是白来得似得。”
笑着逗了一趣儿亦是引得众人发笑。他们是常驻在龙江镇这边的代表工坊的股东们负责这片区域比之正在发笑的众人他们更加清楚当初他们寄居潮州的时候官府推广稻田养鱼结果等他们启程回广州时潮州的鱼价持续性跳水逼得一些渔民不是上岸务工就是转而到商船上讨生活。
这样的现象倒也并非是普遍性的倒是福建的粮荒间接性的给潮州的渔民缓了口气儿。不过随着福建那边的番薯得到大面积的种植在河上打鱼的渔民总量是在持续性的下降的正好填补了其他方面的用工缺口。
无疑这给了他们以前车之鉴的警醒。不过工坊本就是需要更多的人力哪怕是很多方面已经在使用水力机械的情况下亦是如此。倒是随着桑林开始挤占粮田本县的县尊是越加的挠头了唯恐有一天顺德县真的不产粮食了全凭到其他府县收购总觉着是不能心安的。
在龙江镇丝织产业已经不能用支柱产业来形容了已经可以说是全镇士民工商全都在指着丝织工坊吃饭!
离开了桑林他们又带着众人看了看养蚕的作坊随后便来到了河畔的工坊。这里仍旧是集缫丝、纺线、织布于一体的建制唯独是规模上已经完全看不出先前的轮廓了。
“蚕丝到了这里会经过一系列工序有的会直接织成丝绸有的则仅仅是做成锭子……到了印染的工序如今龙江镇的镇子上具是作坊诸如蓝靛之类的染料咱们则多是从福建订购的那里的蓝靛质量上乘。”
下一站便是县城丝织工坊从各府县招募了不少绣娘她们都是在那里的工坊或是有工坊给安排的房子里做工在丝绸上绣出各种图案。有的是订货商预定好的有的则是工坊自行设计的其中这些绣娘们也多有参与设计的收入上比之她们先前因民生败坏不得不重新沦为家庭主妇或是从事缝缝补补的工作可谓是天壤之别。
从这里去县城首先还是要回到龙江镇那边。看了看印染的作坊众人登上了船就此水流而下。所见者山川依旧倒是登船时见得染坊的废水径直的倾泻到了河中五彩斑斓似是源源不绝。心中所想着的无有半点儿环境保护之类的奇谈有的只是对这顺德丝织工坊的产能的震撼。
一路赶往县城抵达时已经过了关城门的时辰。所幸丝织工坊这边一旦忙起来自也就顾不得什么昼夜了。守城门的军官是熟识见得是丝织工坊的人也顾不上知会知县、守备什么的直接就开了门放他们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