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七章 船厂故事(二)(1 / 2)
笔趣阁 最快更新帝国重器 !
“我们的工作是要搭建一个完整遮挡零号船台的框架?”
古利克目瞪口呆的从现场工程师那里,拿到了他们班组今天的工作内容。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虽然已经被拆除大半,但当前的整个称重结构完整度还算不错。但是要想复原这艘巨舰,首先仍然还是要对在拆除过程中已经受损的结构增加强度。
这样一来,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内部结构必然要受到影响。载重、结构,舱室的设计和功能肯定要受到不小的影响。这样一来,就千万不能将具体的内部情况泄露给CIA知道。
既然修复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只是一个“讹诈”的工具,尤利娅当然不会把它当成是一艘战舰来修复。原本应该精益求精、毫不妥协的地方,如今则是对付过去就行。
这艘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只要能坚持到海试的那天,就算是完成它的使命了。所以内部究竟是什么结构、究竟能实现多少作战能力,这个情况肯定需要严密的保密起来。
驻场工程师拿着图纸,点头道:“你们班组的工作,就是在一百米到二百米北侧这一段,搭建一条三十米高的框架。搭建完成之后,用塑料编织布将整个外立面遮挡起来,明白吗?”
“一百米长、三十米高的框架?”古利克用力的摇着头,连连摆手:“我们班组一共才十个人,这么大的工作量,根本做不过来!哪怕是慢慢做,有些工作光是岗位需求就不止十个,这要怎么做?”
“这个你不用担心,厂里会给你调拨人手的。”
驻场工程师看了看手表,摇头道:“好了,我还有其他工作。古利克同志,你们先把工作做起来吧。具体的安排,过一会儿调度方面会把方案送到你手里的。”
“那好吧,我们这就开始干活。”古利克点了点头,回头开始招呼自己手下的工人们。
如今尼古拉耶夫造船厂的工人们连吃饭都已经成了问题,有工作做那就是做梦一样。乌克兰的经济在苏联内部是顶号的,但那也是在苏联内部。占经济总量绝大部分的军工行业,在苏联解体之后立刻就失去了全部市场,如今日子怎么可能好过?
卢布的汇率一天能变两三次,如今和美元的汇率更是跌到了将近两千卢布比一美元的水平。乌克兰虽然是苏联粮仓,但经济一旦出了问题,工人一样是要饿肚子的。
尼古拉耶夫造船厂里唯一能够不饿肚子的,只有能上工的工人。
古利克开始按照工程师的要求,对工作内容进行指派。莫伊塞被安排去捆扎钢管,斯托罗夫负责运输材料,其他人有的负责测量、有的掌管理货,这都是班组内部做熟了的业务分工。
要说什么叫做产业工人?
未来中国工厂里,从农村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有几个亿,是不是进了工厂就可以叫做工人?
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这些普通的造船工人,实际上就和中国东北那些国企里工作了几十年的工人一样。表面上看来,做的都是一般性的工作,但正是这些普通的工作,最后汇集在一起成为了一个产业的基础。
但是不能不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这些从小就生活在工厂里的工人,确实是不同的。
这些不同不只是体现在劳动能力上,更多是观念是否符合工业社会的需求。
比如说最简单一点,从小在国企成长起来的老工人,在安全纪律的执行上一般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比如说用明火查看油桶、在粉尘车间里抽烟、站在吊起的重物下面之类,至少成熟的工人知道不回去作死,在安全制度的执行上就是很自觉的在去做——没有这个觉悟的,大概在工厂里也根本就活不到长大成人了。
但是换成一些没有经过基础教育的工人,不仅不把安全制度当回事,甚至以对安全制度置若罔闻来达到彰显自己“个性”的目的。越是不让做什么,反而就是要去做什么。
要不怎么说,中国前三十年培养起来的工人队伍,是改革开放最大的资本呢?这所谓的产业工人,也不能说是把农民赶进工厂就能算数的。没有这些成形的工人队伍,改革开放国际资本又凭什么让你中国承担这么多的国际分工?
要说人多、人力资源丰富,印度比中国条件还好。但是一家工厂如果三天两头出安全生产事故,人力成本再怎么低,也架不住停工、赔偿,甚至是爆炸造成的损失。
古利克这些普通工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了。他们对于要做的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只要把任务分配下去,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就像是军队演习,除了没有预案的对抗性演习以外,那些被戏称为“演戏”的有预案演习,同样是不可或缺。这些“演戏”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战争真正发生的时候,军队中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出现在什么地方、应该做什么工作。
古利克这些工人,已经有过的组装航空母舰的工作经验,就是最为宝贵的财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