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第 37 章(2 / 2)
“我的外甥/表哥,你死得好惨啊!”
“住口!”陶姑父心里怒火直烧,“承宣可还没死呢!”
夏夫人用手帕抹了抹眼睛,哭道:“都成这样了,跟死了有什么区别啊!”又嚎道:“瞧我可怜的外甥啊,都被他恶毒的继母给害成什么样子了啊!”
夏老爷也站了起来,指着林姑姑的鼻子骂道:“都是你这毒妇,觊觎陶府的财产,才设法把我的好外甥害成这样!”
林姑姑简直要被这家人气笑了:“我害的?你怎么不摸摸自己的良心,难道是我总把承宣往勾栏里引吗?明明就是你的好儿子!我知道这事后就告诉了景龙,让他管制承宣,你倒好,又怂恿承宣来闹,说我故意离间他们父子感情!我看,是你们怕景龙不让承宣出门,就没人帮你们付那些勾栏宴席的钱了吧!”
她又冷笑道:“说我觊觎陶府的财产,哼,我看真正觊觎陶府财产的人,分明就是你们吧!”
夏老爷像是被说中了心思,恼羞成怒:“你胡说八道!”
雍朝法定继承方式,分成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两种,身份继承就是宗祧继承,继承的是祭祀的权力,还有官爵,皆由嫡长子所继承;而财产继承则采取诸子均分法,所有儿子均分财产,甚至女儿也有继承的权力,只是份额比儿子少一些,当然,如果有遗嘱,则遗嘱优先。
对于陶府这样无官无爵的家族来说,最重要的自然是财产继承了。
林姑姑至今还记得,当夏夫人得知她怀孕时,曾对着她的肚子,露出阴狠的表情,虽然很快就掩饰过去了,但那个眼神,始终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自此,每次夏家的人来陶府,她都不敢放松警惕,总是要叫下人牢牢看着他们。
也许是因为这样,他们始终都没有动作。
直到她怀孕六个月的时候,夏府的人送了陶承宣一只大白狗,陶承宣很喜欢。她当时总觉得夏府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不怀好意,吵着闹着让陶景龙把狗送走,若陶承宣实在喜欢,那就养在别处。陶景龙自然由着她,后来不知怎么,那狗不见了,陶承宣自此对她更加厌恶。
林姑姑收回思绪,不管怎样,她都对夏府的人没好感,常年来找陶承宣打秋风,不事生产就算了,还总是挑事情,每次陶承宣回夏府一趟,回来就对她冷嘲热讽,她自然也要嘲回去,关系更加紧张。
“你少血口喷人了!”夏夫人站在夏老爷身边骂道,“杀千刀的毒妇,害了我外甥不说,还想把脏水泼到我家老爷身上!”
“就是!”夏少爷也在一旁应和自己母亲的话。
“够了!”陶姑父怒道,他最后悔的事,就是当初答应了母亲,为了八字相合,跟这户人家结了亲。
听到夏家人对姑姑的指责,林苏不免皱眉,上前一步冲陶姑父道:“姑父,大夫说表哥要静养,如有什么话,还是去外面说吧。”
“道安说的是,”林姑姑懒得搭理夏家人,说道,“大夫说承宣要静养,你们吵吵闹闹的成何体统,要吵就去外面吵去!”
陶姑父把夏府的人撵去了外面,堂厅里,陶姑父坐在主位,林姑姑坐在旁边,作为林姑姑仅存的娘家人,林苏自然也要在姑姑身边给她撑腰,夏家三口人坐在下方。
“直说吧,你们想要什么?”陶姑父寒声道。
夏夫人的眼珠转了转,抹了抹眼睛哭诉道:“我们哪里是来要什么的,我们是来为我们的好外甥诉苦的……”
“好,”陶姑父冷笑道,“既然如此,苦也诉完了,你们也可以走了。”
夏老爷急了,忙道:“妹夫,你可不能这样啊!承宣还躺在床上,你怎么能就这样赶我们走呢!”
陶姑父微微笑了下:“怎么,你们还想留下来照顾承宣吗?这也可以,承宣若是醒来知道你们如此在意他,一定会很感动的。刚好承宣的院子里还空着不少房间,不如这样,你们先在院子里住下,照顾承宣,承宣什么时候醒来,你们就什么时候离开,如何?”
夏少爷听到这话就慌了,谁不知道陶承宣快不成了?他可不想照顾一个死人,多晦气啊!而且陶承宣要是一直不死,他岂不是要一直照顾下去。
但夏少爷却不敢说话,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父母。
夏老爷听到这话脸也僵了,磕磕绊绊道:“这倒也不必……”
夏夫人顿时瞪了他一眼,不争气的东西,要是照顾一个死人能多拿些钱,有什么好不乐意的!何况陶承宣还没死呢,若是能趁他醒来的时候多关心下他,说不得陶承宣一个感动,就去陶景龙那说好话,多分他们些银子。
只是见夏少爷眼巴巴的样子,夏夫人叹了口气,罢了罢了,终究照顾一个快死的人也太晦气了。
她的面上却越发悲苦:“我的好妹妹啊,就留下了这么一个儿子……”说着,又“呜呜”哭了起来。
陶姑父冷淡道:“五千两,怎么样?”
夏夫人心里唾了口,五千两,打发叫花子呢!陶承宣给他们每年的用度也有三千两了。
面上她却哭得更厉害了:“我可怜的妹妹啊,生了儿子就去了,留给后来的磋磨啊……”说到激动处,还用拳头敲打地面。
“那你们要多少?”陶姑父懒得与他们虚与委蛇,“若是不要银子,人你们也看过了,那就走吧。”
夏老爷和夏少爷看着夏夫人,夏夫人哭道:“不是我们想要银子啊,是妹妹去得早,我们苦啊……”
“多少?”陶姑父已经不耐烦了。
夏夫人拿出手帕抹了抹眼角,伸出双手做了个手势:“十万两。”见陶姑父有些不悦,她又哭嚎道:“我可怜的妹妹,我可怜的外甥,我要让整个府城的人都知道,你们被人害成这样啊!”
闻言,陶姑父却笑了:“好,十万两就十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