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2 / 2)
只要不影响汉军安然撤离,卫青等将帅皆是乐见身毒半岛中部乃至南部洪水滔天,管它甚么生灵涂炭,浮殍处处。
反正死的不是汉人,不守诚信的化外蛮夷,死得愈多愈好!
卫青每每想起数月来伤亡的汉军将士,就恨不能即刻领兵灭了注辇国。
多年来,汉军还真没吃过这般闷亏啊!
然他身为主帅,不能凭自身好恶行事,而要审时度势的统揽全局。
现今局势下,百乘王朝彻底覆灭是早晚之事,汉军继续在此地,反是让巽加和注辇忌惮,非但不会急着抢夺地盘,只怕还会颇为默契的联手牵制汉军,使得三国大军形成微妙的平衡。
此等情形自是汉廷不乐见的,得尽速带着劫掠到的财货,撤离此地。
思虑再三后,卫青颁布了一则特殊的军令。
有鉴于水师舰队的袍泽们前来驰援接应的恩义,且其已在沿海枯等了两月有余,耽误了不少获取军功的机遇,卫青身为主帅,将作出表率,将此番能分到的战时缴获拿出两成,以补偿水师将士。
各骑营的主将亦然,其余将官和军士们却无须如此。
然将士们皆可选择就地领取分发到的战时缴获,抑或缴纳两成“运费”,由帅营从诸曹抽调大批车马,再请水师步骑校营登岸协助运送,待日返归汉境再依册簿分发。
此军令不带半点强迫形制,任由汉军将士包括乌桓将士们自行抉择,包括卫青本人及各营主将在内,就算已拿出了两成补偿水师将士,若要“延迟”领取战时缴获,也是要再额外多缴纳两成运费的。
两成运费,不少!
将士们虽是肉痛,但没人会傻到选择就地领取,倒不是怕上官言而无信,日后给他们穿小鞋,实乃此番战时缴获太多,光靠自个,就算有备马换乘,也是搬不动的。
搬不回汉境,就是给座金山,也是屁用没有!
付出两成运费,却能多运回去数倍的财货,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晓得要如何选择,便连乌桓骑营那些蛮子都能想通,他们身为堂堂汉人,还能比蛮子更蠢么?
嗯……汉军将士虽仍不时将乌桓将士们称为蛮子,却多只是笑谈而已,不再如过往般诸多鄙视,终归已在过往征战中结下了些情谊。
旁的不说,攻破穆西卡城那日,汉军各骑营本已做好了拔营撤离的准备,明眼人都晓得两支乌桓骑营是要留下来断后的,乌桓将士们也不可能完全没料到。
即便如此,那日他们还是遵奉军令,在汉将的率领下,悍不畏死的直冲城下。
大汉铁血尚武,汉军将士素来敬佩武勇之人,与其是敌是友倒也没太大关系。
譬如对匈奴恨之入骨的飞将军李广,昔年在斩杀匈奴右贤王后,非但不允麾下将士毁其尸身,更是为他寻了隐秘之地厚葬,只是没立碑罢了。
对强敌的尊重,往往也是对自身的尊重。
放眼现今世上,能称为汉军的“强敌”者,实已寥寥可数了,龟缩漠北再不敢南下牧马的匈奴人更被视为“懦夫”,不可能再享有汉军将士的尊重。
乌桓诸部虽是臣附汉廷,然汉人却仍将乌桓人视为化外蛮夷。
这四万乌桓骑射却是例外,昔年他们曾随两位亲王征伐巽加及侵扰安息,现今又随汉军征伐百乘王朝,且为攻破百乘国都立下大功。
此番出征前,早有风声传出,朝廷有意将这四万乌桓将士皆归化汉籍,且会将其直系血亲也尽数迁入汉境,改册汉籍,并分往各郡县由官府帮着安置定居。
此番乌桓将士立下大功,想来战后论功行赏,十有八九还真能归化入汉。
归化外族之事,在大汉不是甚么新鲜事,严格说来,此番随军出征的汉军将士中,除却细柳将士乃纯正汉人,余下的义渠骑营,瓯骑,闽骑,营内将士多是归化的外族。
瓯骑和闽骑将士还能说自身乃是春秋古越国的遗民,义渠骑营的将士却多是身具匈奴血脉的,只不过归化得较早,归化后又想尽法子与汉人通婚,匈奴血脉愈发淡薄了。
归化得最成功的匈奴家族,自然是公孙氏,公孙贺都已尚了公主,且得任卫尉卿,比大多数血统纯正的汉臣都要得天家信重。
他的儿子公孙愚,生母南宫公主乃是太上皇嫡女,皇帝胞姊,谁还敢说其不是纯正汉室骨血么?
等若到得公孙愚这代,公孙氏本家嫡系的匈奴血统也就算正式洗干净了。
汉承秦制,行二十等军功爵,战功愈多,爵位就愈高,归化之人就愈发容易找到肯与之通婚结亲的汉人世家。
对于归化的外族将士而言,此乃悠关家族乃至后世子孙的大事,是值得用性命行险豪赌的。
正因如此,屠戮羌人最多的汉军,往往是羌骑校营,对匈奴下手最狠的汉军,往往是胡骑校营。
世间若再无诸羌和匈奴两族,那他们这些早已归化入汉的羌人和匈奴人,也就顺利成章的不再是“外族”了。
这话很冷血很残酷,但确确实实就是这么个道理。
东瓯和闽越举国归附后,其属民都已在官府安置下,散入大江以南的各郡县与汉民混居,久而久之,已没人会蠢到再自称为瓯人和闽人了,都如寻常汉人般,以所居之地作为区隔,譬如会稽人,丹阳人,豫章人……
至于这四万乌桓骑射及其军眷尽数归化入汉后,会如何看待留在塞北的旧日同族,那就不得而知了。
人性本就难以捉摸,若真有少数不识抬举的乌桓将士仍心向塞北乌桓,那也是难以避免的,倒也无须因噎废食,让大多有心归化入汉的乌桓将士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