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五世相韩(2 / 2)
“届时,北秦将无暇顾及后方,楚军也应已扫平砀郡,集结诸侯之力,挥师西进,到那时,韩国可乘机出圃田泽,与楚军一同夺取荥阳、成皋,取敖仓之粮,项籍一心灭秦,必继续西攻三川,破函谷,大王可遣一上将随之入关,而自留荥阳、成皋,略取韩地,何愁不能光复全境?”
张良说了这么多,口干舌燥,但韩成却望向公孙信:“将军如何看?”
韩成虽是得了张良推荐才得为韩王的,但他却并不太信任张良——毕竟韩成可看到,楚国那位王是如何被项氏架空的,于是韩成便在张良、公孙信之间玩起了平衡。
公孙信对张良的提议嗤之以鼻:“若按申徒之言,吾等复国了半天,却复到草泽之中做盗寇去了,这叫什么复国,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
在他看来,张良的想法,简直就是逃跑!
只有打下新郑、阳翟等大城市,才叫复国,就算暂时不打,也不能弃地啊!
公孙信看了一眼韩成:“再说了,我听闻圃田泽一带险恶水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民之食大抵菽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饜食糟糠,去了那,恐怕大王的餐食都不能保障!”
听闻此言,刚结束流亡生活的韩王成顿时有些急了,他过去许多年里,就是在大泽穷山里辗转,可受够那苦日子了,好不容易进了城,戴上韩王冠冕,过了几天好日子,眼下张良却又主张回农村,韩成一百个不乐意!
他暗道:“哪怕秦军杀来,我宁可退回楚地做一流亡之君,也不愿再去荒泽之中。”
但韩成也不敢直接拒绝张良,毕竟在韩人心目中,刺秦英雄,家族五世相韩的张良,说话恐怕比他这“韩王”更管用。
于是韩成沉吟后道:“迁都迁民非一日之事,更何况,莆田泽情形如何,尚不清楚,申徒,不如由寡人和大将军筹集粮草,准备迁徙之事,由你带兵去走莆田泽一趟,建好立足之地后,吾等再去不迟。”
张良有些失望,但还是朝韩成作揖到:“臣,遵命……”
……
“今日的韩王成,已不是当年的横阳君了,不是能辅佐的人啊。”
离开许县,带着数百人北上时,张良不由嗟叹,他倒是想用武力迫使韩成随他北上,但许县里,大半的兵卒只听公孙信调遣,张良不想韩国刚复辟就打一场内战。
回忆往昔,韩成尚年轻时,也算一位贤公子,为了复韩,在新郑举义,还让公孙信来拉张良入伙。
虽然失败,但却勇气可嘉,这也是张良一直记着他的原因。
三人各自流散,多年未见,再会韩地时,公孙信依然锐意十足,没多大变化,但东躲西藏十来年的韩成,却变得暮气沉沉。
经过这一次,张良算是明白了,韩成并非贤主,自己纵有智谋,他却不一定听。
“但除了韩成,还有谁可为韩王呢?”
踢开韩成自己来干?张良从没想过。
张良不仅是韩人,还是世代贵胄。
他的大父张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他的父亲张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
正因家族五世相韩,和这个国家有太深的羁绊,所以张良才将复韩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但现在,张良却有些后悔,早年一心想着刺秦,应该找到某位年轻的韩国宗室子弟,对他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
“也罢,也罢,既然我已一手复立韩国,现在该想的,是让她继续存续下去,韩国的社稷香火,不能再灭了。”
再说,韩成也未明确拒绝,希望他后面能清醒过来,看清周遭的险恶形势吧。
如此想着,张良咬咬牙,顶着凌冽的寒风,继续向北走去……
张良莆田泽之行很顺利,泽中的流民群盗很快就答应归附韩国。
并不是因为他顶着的“申徒”之职,更不因为韩王成,而因为,群盗的首领听说过莒南刺秦的故事,而主谋是个韩人,这让他们倍感自豪!
和张良谋划的一样,这里条件虽比不上城里,但的确能在事情紧急时,容数千人避难,只要将南方数县的粮食搬过来就行。
到十一月下旬,张良打算派人去许县告知韩成,请他“移驾”尉氏县时,却只等来了一群残兵败卒,以及脸色煞白的公孙信。
张良心中咯噔一下,知道大事不妙。
“申徒,子房!”
公孙信滚下马,膝行跪在张良面前,抱着他的腿,嚎嚎大哭。
“是我愚昧,悔不听子房子言,子房走后没几日,王贲果派裨将涉间率军两万出颍阴,击许县……”
张良一把攒着公孙信的衣襟,怒目喝道:“大王呢?”
“我……我带着大王拼死突围,但在鄢陵遭遇秦军车骑伏击,众人失散,大王他,殒于乱军之中了!”
公孙信悲愤欲绝:“子房,大王没了,韩国,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