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初抵襄阳(2 / 2)
古人以四十为壮年,刘表能在三十岁以前名满天下,经学上的天赋自然极好。刘琦、刘琮为了得他赞赏,经学上也都下了一番苦工,可惜两个人的天赋都是平平,与刘表年轻时的出色不可相提并论。好在这么多年下来,刘表也知道两个儿子是什么水平,抽些章句考校一下,只要儿子们在长安没有荒废课业就算过关。对庶女的要求更低一些,简单问问最近学了什么,让女儿拿出功课里最得意的篇目点评一番。其它自有陈氏照管,不需要他多话。
从党锢末期便得特殊待遇的王琅照例落到最后,被询问的问题也不是经史课业,而是随车队同归的数车货物。
“前人有明训,食禄之家,不得与百姓争利。我以礼文传家,阿琅何效商贾为利?”
“官不与民争利”是董仲舒明确提出的论点。董仲舒认为享受朝廷俸禄的官员如果从事农业、工业、商业等活动,可以很方便地凭借权位优势与百姓争利,其结果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致使百姓穷急愁苦,引发社会动乱。
虽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官员们有的是方法绕开这条限制,攫取民间财富,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政策。刘表不支持家人广置田产、商铺,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想法。
不过王琅自有她的道理:
“阿父教诲的是,这样的事情不会再有下一次了。”
先端正态度,老实认错。
“然盛世重财,乱世重人。阿琅非为金、玉之利,实欲致护卫南下耳。”
这个时代,士卒的来源除了流民、州郡兵、豪族部曲,便是常年南来北往的商人蓄养的护卫。训练或是招募护卫都要花费大量金银米粮,以商人众所周知的逐利性格,自然是因为确实有用,才舍得投下这笔本钱。
王琅借着行商的名头南下,一来是防止刘表家眷的名目可能会招惹麻烦,二来是名正言顺地把自洛阳起挂在亲戚名下的三百护卫带到荆州。
“再者,是阿琅私心,想要了解一下商贾辈如何治生产,摸摸这里面的门道。”
袁绍只是渤海太守,但州郡蜂拥而起的部队,没有不打着袁氏旗号的。冀州刺史韩馥手下的谋士也都心向袁绍,骗韩馥将冀州让给袁绍。刘表是朝廷任命的荆州刺史,又是人心所向的党锢名士,希望投靠依附他的世家豪强在他单骑入宜城的时候就有不少,以后几年只会越来越多。
换句话说,只要你名望足够,兵源、物产、人才,治理地方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都会自发聚拢到你的旗下——这就是汉末的现状。
王琅对经商没什么兴趣,但她有意识地在寻找能够为她所用,善于聚敛财物的商贾。挑了些货物从长安带到荆州,只不过是试一试荆州商业的水有多深,考验一下自己的眼力而已。
刘表端坐在主位滴水不漏地听完,沉吟片刻,摇头:
“于你名声不利。”
这却是实打实地为她考虑了。
王琅心中微暖,面上的笑容也亮了些:“若只是送呢?”
她的最终目的是试探荆州商人对商机的灵敏程度与门路手段,了解适合征重税的产业与荆州豪族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与其明码标价,不如走更巧妙一些的路子。
刘表只回了她一个字: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