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南风不竞庄子老子(2 / 2)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為以道為实体的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
这种於自然的人xìng论与**观,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xìng。
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於事於物不著痕迹。
在庄子哲学中,「道」是宇宙的体,是一个无限的概念。由「道」而產生了天地万物,「道」身是万物之源。
「夫道有情有信,无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人如果得「道」,即获得了无限和zìyóu。
庄子「道通為一」的思想和近代德rì进(TeilharddeChardin)的哲学思想在把宇宙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种看法比起牛顿把宇宙看成像弹球撞击那样的机械论思想,显然是更近於二十世纪的科学。
老子认為「道可道非常道」。庄子也认為道不可言。但道不可言,又不得不言,所以庄子採用的是「巵言」的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rì出,和以天倪。」
这种方式让庄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会惧怕后人的肢解。同时让他的观点不会被歷史湮没。不同的时期拜读,会得更新的意义。
庄周梦蝶、混沌开窍、庖丁解牛、惠施相梁、螳螂捕蝉等都是其出sè的寓言。庄子的字。堪称中国学史上的一宛奇葩,将先秦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对老子而言,庄子的思想倾向於对艺术及zìyóu的追求。从庄周梦蝶、濠梁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事情可见。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伯阳。中国秋时代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説后被庄周、杨朱等人发展。
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於礼的问题,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
早期的道士认為老子是太清神之下。唐武宗时,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曾担任「守藏史」),一是老莱子。确切出生地不详。但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老子后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求留,按老子意,他是不想留任何字的。但经不住尹喜的劝说,终於在函关住了些rì子,认真总结自己的思想,留下五千言著作(现称《道德经》)倒骑青牛而去。
老子的作品的jīng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道德经》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据统计,道德经是仅次於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道德经》被翻译為多国字。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xìng命双修的始祖,於吾人生命上主张自然,讲究致虚极,守静篤、不与人争的修持。
政治上,老子主张的无為而治和现代共识主动xìng同出一辙。老子有一段话常被视為对為政者的箴言:「天之道,损有餘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宗教概念上,当时最崇高的信仰為天;故天基上為「意识天」,但老子将之破除,将天化成「自然天」。於《道德经》原中,可见得老子对天的看法是自然无為。
於现存通俗中第五章首行即曰:「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此处之不仁,并非无仁心,而是指无心而為,亦如中的曾提及的「為而不恃」、「长而不宰」為相同意涵,故其实老子当时的诸多论述是為破除神鬼论,而非后人将其奉之為神之观念。
总体而言,老子之思想并非消极、裹足不前的,而是正面积极的要求吾人顺应自我之心xìng,发挥自我之能事,他就要人「為」但是是「无心而為」不执著於功名利禄,发挥自我之能动xìng,让人拥有最大的自主xìng去发挥自我生命之所长。
《汉书、艺志》谓:「道家者流,盖出於史官,歷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西汉史学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道家使人jīng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為术也,因yīn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cāo,事少而功多。」
「其术以虚无為,以因循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万物主。」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
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视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其道教尊称名称為「道德天尊」,俗曰「太上老君」,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之一。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