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远东之行(下)(1 / 2)
最快更新天兵在1917最新章节!
“英国人这又是准备玩弄手段了!”
在李尔文走后,雾风耶维奇愤愤不平地说道。$().(w)(x).()几个世纪以来英国人的外交政策是相当猥琐的,说白了就是通过不断制造矛盾和纠纷,让英国的敌人自相残杀,互相扯后腿,以达到维护英国国家利益的目的。
可以说欧洲强国就没有被英国人坑过的,而这一次在雾风耶维奇看来,英国人又准备坑他们了,这是摆明了要在苏联和日本人之间制造矛盾,准备坐收渔翁之利了。
李晓峰知道吗?自然是清楚,英国这个二皮脸国家一向是没羞没臊,猥琐得让人无语,为了达到目的是不择手段,节操可以说用502都粘不起来。
不过暂时,他并不打算跟英国人翻脸,原因如下:第一,虽然英国人目的和手段很猥琐,但是从大方向看,遏制日本的野心这一点,双方是有共同语言的;第二,跟英国人翻脸有什么好处?这反而只会让英国人更加猥琐,甚至可能让英国人直接去怂恿日本人“北上”。很显然,这个时候不适合直接开罪英国人,只能忍耐;第三,英国人会耍阴谋诡计,他李晓峰就不会虚与委蛇?不就是耍花招吗?谁怕谁,最后谁坑了谁还不一定呢!
当然,英国人提出的条件中还是有一部分让李晓峰动心的,李尔文暗示她能做一做南京方面的工作,让南京方面不要对北方的抗战做太多的干扰,尤其是不要针对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下黑手。
这一点李晓峰很重视,历史上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不就是在日军、中央军、西北军、晋军的联合围剿下覆灭的么。如果能让南京方面不要那么手黑。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日子应该能好过一点儿。
那么。英国对南京方面的影响力有那么大吗?客观上说。有。而这就又要涉及之前提到的世界经济危机了。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美国自然是重灾区,到了1933年下半年,随着罗斯福上台,美国放弃了金本位制,转而拉升国际银价,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提高国际银价的方式让银本位制国家货币购买力上升(这并不一定是好事),借此向银本位制国家倾销过剩的货物。
而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银本位制国家是哪一家呢?自然是中国。在美国人拉高银价之后。中国面临的情况是币值大大提升,白银外流通货紧缩的糟糕局面。在这种局面下国家税收相当困难,国库空虚引发了财政危机。可以说从根本上动摇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
在这种要命的情况下,南京方面为了缓解货币危机,为了维护统治,自然要想办法抵制美国人的“货币战争”,可是以当时中国的国力怎么可能是财大气粗的美帝对手,不客气说在金融领域,美帝用一根手指头就能碾死老蒋。
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难以为继的南京方面在1935年进行了币制改革。放弃了银本位制,转而发行法币。问题是发行货币是需要准备金的。而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真心是**丝,根本就掏不出这笔钱。也就是说想要完成货币改革,首先得找到准备金。
那这笔准备金从哪里来呢?自然只能找列强大流氓贷款了。也就是说找大流氓借钱。而当时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又没有完全过去,不给人家好处,人家凭什么帮你。
反正在1935年三月,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都拒绝了英国人提出的对华集体援助方案。最后也只有在华利益最大的英国人自个上场了,提出了对华货代——币制改革方案。
其核心就是中国应尽快放弃银本位制;由中央银行专司纸币发行;中国只有采取英镑作为其币制的基础,英国才可能提供贷款援助;此新纸币与英镑的兑换率,不应超过1元等于1先令2便士;中国可将其现银向国外出售,获得足够的外汇来防止新币制的崩溃;在实行币改之前,中国可要求一笔借款作为外汇储备,英国可以提供一项仅用于币制改革的贷款或信贷。
并且中国方面应接受以下条件:(1)对贷款提供足够的担保,包括保留英籍总税务司对海关的管理;(2)控制贷款使用,其用途只限于币制改革;(3)改组中央银行,聘请英国顾问;(4)改革预算。
实际上英国人的条件还远不止这么多这么苛刻,甚至还涉及到了东北的主权问题,甚至想要让中国承认伪满洲国为条件,联合日本一起给南京贷款。
当然,英国人的这些条件并没有最后实现,因为日本断然拒绝了(日本人不傻,因为实质性的好处全让英国拿走了,而伪满洲国要不要南京承认都只有象征性意义。不承认国际社会也不能让它吐出去。反而为了这一点虚名就乖乖的跟英国一起对华放贷,那才是傻逼)。
而随着南京和英国不断走近,几乎就加入了英镑体系,美国人终于坐不住了,这才有后面断然出手最后签订《中美白银协定》。
这些都是后话,反正大伙只要知道在三十年代早期,一度的南京跟伦敦走得是相当的近,如果没有美国搅和,一度就加入了英镑体系。当然,最后也没有完全摆脱英国影响,事实上最后的法币改革之所以能进行下去,尤其是能排除日本的强烈干扰取得一定的成功,英国和美国的支持是最主要的。也就是通过这场货币改革,使得南京国民政府正式走进英美的利益圈子,变成人家的马仔(金融几乎被人家控制了)。
也就是说在这个年代,英国人对南京方面政策的导向能力还是很强的,如果英国明确表示不高兴。南京方面真心是会尿的。不过也别对英国人报太大的希望。此时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虽然有遏制日本扩张的想法,但更多的是倾向于用政治和经济的手段达成目的,指望英国人实质上的帮助是不现实的。
当然,这点儿影响力度有总比没有好,能用薄弱的代价换取英国人一定程度的帮忙,也算划得来。不过这个事儿的决定权并不在李晓峰这里,他能做的就是将英国人的意思,以及他个人的分析和建议汇报给政治局。一切都得听政治局的裁决。
在此期间,李晓峰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之前他虽然联系好了冯玉祥,但此时冯玉祥要人没人要势力没势力,还需要去联络旧部。
而此时,在五月到七月间,冯玉祥旧部吉鸿昌和方振武的部队和历史上一样举起了抗日大旗。其中方振武变卖全部家产,凑集了10万军费,在山西介休召集旧部之后组建抗日救**,并一路北上。
与此同时。老蒋和何应钦一再的命令方振武不许北上,所部只许南下剿共。并一度调集七个师的兵力围剿方振武所部。等冯玉祥同李晓峰初步达成一致。于5月26日在张家口宣布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时,方振武立刻积极响应,他在通电中写道:“振武不敏,实率数万健儿,竭诚拥护,修我刀剑,歼彼凶残,胜利为少康之一旅,失败为田横之五百”。
同时吉鸿昌带着他的部队也加入了同盟军,两军从万全(今张家口)出发,一路向北,先克张北,继而收复康保,在7月1日收复宝昌、沽源,7月12日收复多伦,一时间风头无二。
也就是说到了7月12日,基本上将日伪势力驱逐出了察哈尔省。而此时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接下来的就是一幕幕悲剧了,在何应钦和老蒋的运作下,一面调集十万部队围剿抗日同盟军,另一面也大肆进行政治和金元攻势,软硬兼施,一面收买和拉拢同盟军所部,一面威逼冯玉祥走人。到了八月份,一度兵力逼进九万大关的抗日同盟军仅仅剩下一万五千人。而且冯玉祥也在极大的政治压力下被迫返回山东泰山修养。
很显然,在7月份,抗日同盟军已经进入了历史的拐点,如果李晓峰不加以干涉,这支部队很快就会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