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1 / 2)
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最新章节!
八月是收获的季节,但在榆关之内五十里范围的田亩中,那些黄澄澄的麦穗却无人收割,只是迎风摇晃,形成一道道令人心头温暖的麦浪。自从契丹人叩关之后,榆关之内的村户人家都已经空空如也,大部分都被掳掠到了关外北地,还有一些幸运或者见机较快的,则逃难至了平州内地,至今不敢回转。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出自李诚中穿越前领袖的口中,对于将领袖这句精辟论断奉若圭臬的李诚中而言,眼看着那么多粮食不去收割,那就是作孽了。在征询过冯道的意见后,他立即组织甲都、乙都的士兵,合上冯道手下百名民夫,抛开手头一切活计,全力开始了秋收。
李诚中能够指挥的人手共计不到三百人,可是要收割的麦田预计近万亩。于是,李诚中实行了十六小时工作制,即一天十二个时辰,只允许每人每天休息四个时辰,剩下的八个时辰则全力抢收。就算如此,粗略估计之下,等到秋收期完毕,恐怕也会有近一半的麦田来不及收割。冯道连夜向刺史府发出书信请求调配更多的人手,于是三天后,刺史府紧急派遣过来三百名临时征募的难民,李诚中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好在契丹品部的攻击没有再继续下去,这也让李诚中得以抽出所有人力进行抢收,只是兵马使周知裕即将前来榆关巡视的消息,却让李诚中有些犯愁。周知裕来榆关,怎么着也得带上一、两个都吧?这一接待起来,怎么着自己也得抽出一、两百人吧?来上一天还好,若是连续呆在榆关三、五日不走,却该如何是好?
李诚中驻守榆关近月的工夫,已经把这座关城看作了需要自己来呵护和保卫的孩子,压根儿就没考虑过,周知裕才是真正的榆关守捉使,他就算驻扎在榆关三年五载,那也是理所当然。李诚中担忧的不是将榆关重新交出来,周知裕待他不薄,他现在在周知裕的体系中感觉良好,就算周知裕让他立刻卸任,他也没有什么怨言。他担忧的是,人力抽调出来后,会极大的延误秋收事务,到时候该会损失多少粮食!
按照刺史府的来信,抽调给榆关的三百民夫已经是极限,再多就没有了。今年风调雨顺,不仅整个平州,就连整个卢龙节度辖下的各州农田都是一片丰收,成熟的粮食就在农田里等着收割,可因为南征战败的惨重损失,卢龙军镇的壮年劳力折损太大,各州都出现了人力匮乏的情况。若不是因契丹人掳掠骚扰而逃难入关数万难民,平州一样会出现劳力严重不足的窘况。
在李诚中的想来,周知裕选择这个时候到平州巡视,那不是添乱嘛!
李诚中把这个想法和越来越投缘的冯道说了,冯道一笑,提笔就替李诚中写了一份公文。公文是发给兵马使衙的,公文中表示,一定竭尽所能,做好欢迎周知裕巡视的接待工作,确保周知裕在安全的情况下,了解到榆关上下的所有详情。同时,公文末尾提了一个小小的请求,请周知裕前来巡视的时候,将新组建的平州军一并带过来,能来多少就来多少,因为榆关正在全力抢收农田,却苦于人手不足,希望周知裕能将这些弟兄带过来帮忙。
李诚中看完这封信后,会心的一笑,连忙署名发了出去。
过了三天,李诚中在榆关迎到了带领中营甲都九十名士兵的赵在礼。两人一见面,赵在礼就口头传达了周知裕的命令,原定的巡视推迟到秋收之后,李诚中则要抓紧收割农田,不许让一粒粮食烂在田地里!为了帮助李诚中抢收,特令赵在礼带领本部士兵前来听候调遣。这道命令让李诚中发自肺腑的好一通感慨,有这么一位体贴下属的好上司,还真是人生的一大福气啊!
传达完周知裕的口头命令后,赵在礼还向李诚中解释了命令背后的来由。经刺史府和兵马使衙门合议,榆关内五十里内所有无主的农田,全部交由平州军收割,所获粮食作为平州军征募新军的募兵费。
谈到了募军的事情,李诚中不免要详细问一番。赵在礼有些兴奋的道:“三营新军已经募齐,目前就是缺军官,尤其是有实战经验的军官。而且,据幽州那边传来的消息,因为契丹人屡屡犯边,节度府准备重新调整新的方案,允许各州依据财力扩充至三营或五营不等,这道命令不久即将传达下来。今年看上去是个丰收年,因此张使君和咱们家将军初步议定过了,平州军准备扩充到五个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