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借驴车(二)(2 / 2)
元娘也看不过去了,“赵老爷,你这驴车到底借还是不借呢?你就给我们个准话儿吧。”
赵瑾饶有兴趣地看了看张四娘,忽地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你这妹妹可是眼盲?”
元娘与二郎齐声应了“是。”
张四娘紧抿了唇,不知这个赵老爷要打什么主意。
“冬有寒梅夏有荷,春秋岸柳舞婆娑。两袖温情流缱绻,一怀笃意踏蹉跎。”赵老爷摇头晃脑吟出此句,博得二郎拍手称赞,他却并不理会二郎,继续道,“只要你姐妹两人以夏荷为名做一首诗来,这驴车我就借了。”
元娘这下可为了难,张家的几个女儿没有一个读过书的,更别说做诗了。
张四娘冷笑了一声,“我们姐妹两人,既没有读过四书五经,也未做过八股文章。这诗嘛,更是一窍不通。赵老爷若是不想借,只管痛快说一声就好,何必为难我们?有违仁心。大姐,我们走,这驴车我们不借了。”
说着,张四娘便拉着元娘,一手拄着马杆儿往外走。
走了两步,她忽又顿住脚,冷冷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于百世,学者宗之。自天下王侯,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夫,先生久读圣人书,可谓圣矣?!”
《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崇高的山岳让人景仰,宽广的大道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那种境界,但我的心里却是向往着它。从天下的君王直到那些贤人,也够多的了。当他们在世时,荣耀显赫,一旦死去就终了完结,孔子是一个布衣之士,他的名声却是流传了百余世,读书人都尊奉他。因为孔子是一位达到最高境界的圣人了。那么,先生你呢,读了那么久的圣贤书,你算是一个被人尊奉的圣人吗?
此语一出,四周皆静。
张四娘这才与元娘头也不回地离去。
赵瑾望着那渐渐远去的小小的背影,脸色变幻不定,慢慢的,他的脸上溢满了欣喜,最后竟仰头哈哈大笑起来,对着在一旁处于震惊之中的二郎,重重的拍了一下肩膀,“你这妹妹,实为大才!着实有趣,有趣得紧啊!哈哈……”
二郎回过神来,却不知先生为何发笑,方才明明四娘说的并非好话。难道是先生被气得狠了,怒极反笑?
“先生,先生……我妹妹她不懂事……”二郎追着赵瑾喊道。
赵瑾猛地回身盯住二郎,半晌,却是轻轻一笑:“她不懂事?呵呵……今日,你便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为题,做一篇文章,明日交给我。”
先生这是什么意思?二郎怔住了,左思右想,却是越想越糊涂。四娘方才的一段话,绝不像是从未读过书的,可她自小眼盲,大字不识一个,究竟是从哪儿听的那些话呢……
元娘与四娘坐在院子里为驴车发愁,赵老爷不借,石头哥也没回,明天的两桶梅汤该怎么送到镇上呢。“要不,我去表叔家借牛车来?”元娘想来想去,也只有大魁叔家里有拉脚牲口了。
四娘也有点泄气,下午与那酸腐的赵老爷斗气,肚子直痛。眼下也没有别的办法,牛车再慢,也能拉脚。只是要辛苦大郎哥早点起身往镇上去了。
元娘见四娘点头,就赶忙出了院子,往大魁叔家去。
不大一会儿功夫,四娘就听元娘带着惊喜的喊叫声由远及近,“四娘,四娘!咱们有驴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