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 魔的意志2(1 / 2)
最快更新吕清广本纪最新章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灵力波动在不断的加强,像是在成长。
在漩涡形成的几乎同时,一股吸引力也随之产生,并伴随着漩涡的加强而不断的加强着。
在物理学中,虫洞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米斯纳与惠勒于一九五七年提出的,与人类发射第一个航天器恰好是同一年。
在一个苹果的表面上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需要走一条弧线,但如果有一条蛀虫在这两个点之间蛀出了一个虫洞,通过虫洞就可以在这两个点之间走直线,这显然要比原先的弧线来得近。把这个类比从二维的苹果表面推广到三维的物理空间,就是物理学家们所说的虫洞,而虫洞可以在两点之间形成快捷路径的特点正是科幻小说家们喜爱虫洞的原因。只要存在合适的虫洞,无论多么遥远的地方都有可能变得近在咫尺星际旅行家们将不再受制于空间距离的遥远。在一些科幻故事中,虫洞是极其微小的,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消失,无法成为星际旅行的通道,也有可以作为星际旅行通道的虫洞,这种虫洞被称为可穿越虫洞,成为可穿越虫洞一个首要的条件就是它必须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不能够没等星际旅行家穿越就先消失。因此可穿越虫洞首先必须是足够稳定的。也就是说在虫洞中必须存在某种能量为负的奇特物质,因为物质进入虫洞时是向内汇聚的,而离开虫洞时则是向外飞散的,这种由汇聚变成飞散的过程意味着在虫洞的深处存在着某种排斥作用。由于普通物质的引力只能产生汇聚作用,只有负能量物质才能够产生这种排斥作用。既然科幻小说家有了这方面的需要科学就得满足它不是,于是在一九四八年荷兰物理学家卡什米尔研究了真空中两个平行导体板之间的这种虚粒子态,结果发现它们比普通的真空具有更少的能量,这表明在这两个平行导体板之间出现了负的能量密度。在此基础上他发现在这样的一对平行导体板之间存在一种微弱的相互作用。他的这一发现被称为卡什米尔效应。将近半个世纪后的一九九七年,物理学家们在实验上证实了这种微弱的相互作用,从而间接地为负能量的存在提供了证据。除了卡什米尔效应外,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物理学家在其它一些研究领域也先后发现了负能量的存在。种种令人兴奋的研究都按照科幻小说家的需要表明,宇宙中看来的确是存在负能量物质的。
不过科学家也不敢抢了科幻作家的饭碗,所以赶紧公布迄今所知的所有这些负能量物质都是由量子效应产生的,因而数量极其微小,而维持一个可穿越虫洞所需要的负能量物质的数量却给出一个恐怖的巨大数字,让科学谨小慎微的和小说保持亲切却遥远的距离。
如此一来就相安无事皆大欢喜了,要想通行那么虫洞就需要足够的几何尺寸,而几何尺寸越大无能量物质也就越庞大到没边儿,除了虚构根本不可能存在,于是小说家和科学家以及好莱坞就都有钱赚了。
当然,虫洞的几何半径的大小并不是星际旅行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按照广义相对论,物质在通过象虫洞这样空间结构高度弯曲的区域,会遇到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张力。这是由于引力场在空间各处的分布不均匀所造成的它的一种大家熟悉的表现形式就是海洋中的潮汐。由于这种张力的作用,当星际飞船接近虫洞的时候,飞船上的乘员会渐渐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沿虫洞的方向上有被拉伸的感觉,而在与之垂直的方向上则有被挤压的感觉。这种感觉便是由虫洞引力场的不均匀造成的。一开始,这种张力只是使人稍有不适而已,但随着飞船与虫洞的接近,这种张力会迅速增加,距离每缩小到十分一,这种张力就会增加约一千倍。当飞船距离虫洞还有一千公里的时候,这种张力已经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如果飞船到这时还不赶紧折回的话,所有的乘员都将在致命的张力作用下丧命。、再往前飞一段距离,飞船本身将在可怕的张力作用下解体,而最终,疯狂增加的张力将把已经成为碎片的飞船及乘员撕成一长串亚原子粒子。从虫洞另一端飞出的就是这一长串早已无法分辨来源的亚原子粒子!因此一个虫洞要成为可穿越虫洞,一个很明显的进一步要求就是:飞船及乘员在通过虫洞时所受到的张力必须很小。计算表明,这个要求只有在虫洞的半径极其巨大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那么究竟要多大的虫洞才可以作为星际旅行的通道呢?计算表明,半径小于一光年的虫洞对飞船及乘员产生的张力足以破坏物质的原子结构,这是任何坚固的飞船都无法经受的,更遑论脆弱的飞船乘员了。因此,一个虫洞要成为可穿越虫洞,其半径必须远远大于一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