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霸王弓!(2 / 2)
牛筋大约有一尺多长,每一缕有大拇指粗,然后小心、均匀地铺在刷好鱼胶的弓的最里层。铺牛筋看似是最简单的,其实这才是最难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铺牛筋对力量、速度的要求相当高,所以几乎没有女人能独立干这一行。“做弓做半天,铺筋铺半年”这正是对制弓匠人制弓的艰辛、细心描写。
张凡虎制弓没有那么麻烦,在铺好第一层角马兼斑马筋十小时干燥之后再铺上一层。当年清代军队对武官的考核相当高,必须举起八十公斤的石锁、舞动八十公斤的大刀,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拉动八十公斤张力的硬弓。这才是真正的霸王弓,能拉动这种弓的人做单手引体向上肯定不会少于二十个,至于双手上百个不是问题。
清朝把这种弓的力量称为“十劲“,也就是说每一劲的张力是八公斤,这种弓的内侧整整铺了九层牛筋!张凡虎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因为每天只能铺两层,更因为没有必要,所以他只铺了六层,再加上金合欢树弓胚、角马角一起也有五六十公斤的拉力,这张弓在现代社会中也没有几人能全部拉开。
至于弓弦就简单多了,原本新鲜角马皮被张凡虎划下来一些筷子粗的皮条,经过太阳的炙烤后细了一半,但是张凡虎用两条紧紧都扭在一起就做成一条一米多长比筷子略细的弓弦。
张凡虎还没有来得及拉连在鱼叉尾部的细又结实的椰树绳子,在他十余米外的潮水中突然冒出一条鬼头刀,这也是大洋性回游鱼类,常可发现成群于开放水域,但也偶而发现于沿岸水域。如果喜欢海钓的人会经常调到这种鱼,因为它们一般栖息于海洋表层,昼行性,而且性贪食,常追捕飞鱼及沙丁类等表层鱼类,有时会跳出水面捕食,所以鱼饵它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咬下去。
张凡虎在成功射中它的脖颈之后并没有往回拉,因为这条鱼有点大,鬼头刀最大体长可达两米多,这条长一米五的鬼头刀的力量让张凡虎不容小觑。中了拇指粗深入体内十余厘米的毒箭虽然一定致命,但是现在的垂死挣扎太狂暴了,张凡虎怕它把鱼叉干折断,左手手指张开放开握住飞弓然后上举再往下一压、头向前一抬直接就把弓斜挂在了胸前;然后左手再向右一晃操住原本计划用右手抓的绳子,左手小心地控制着角度力道,尽量顺着鬼头刀的发力方向。
在左手快速地做好应对之策时,右手可没有闲着:右脚踏出踩住一支鱼叉,这是一把正常的鱼叉,也就是那只两米多长的鱼叉。右脚踩在上面向后一捻,圆形的叉杆在惯性地作用下滚上了他的右脚,然后右脚一勾、一提,右手一伸就抓住了。
这些动作虽然看上去有点多,但是张凡虎在一秒钟之内就做好了,全部动作一气呵成。抓住鱼叉之后又是那致命地挺身、举叉、后仰、弹腰、挥臂,两米长的鱼叉化作一道黑光射了出去。据礁石只有十余米的一米多长而且还身受重伤的大鱼,以张凡虎左手牵引,右手投叉的技术还用问最后结果吗?
经常看见描写古代的书籍写道战争场面的“箭矢横飞”,我国古代把竹制的叫做箭,而木头的叫做“矢”,所以张凡虎的鱼叉箭叫做“鱼叉矢”更为恰当。如果有人说我国古代人懂得“空气动力学”,有几人会相信这种应用在飞机和高级汽车上的学问会出现在我国古代的箭杆制造上?
但是,我国古代人们在数千年的摸索中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人们眼看一支箭第一印象肯定是直、光滑,但是箭杆或矢干却不是这样的:好的箭杆是波浪形的,从箭头到箭尾先是粗,然后是细,再是粗,这样循环三次最后才是一支好箭的外形。经过这样制作的箭杆飞行更为平稳,也更远。
能把箭都做到细致到这种程度,所以制造一支箭也要数十道工序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这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与聪明,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华夏人也应该感到骄傲。
箭尾的箭羽最好的是雕翎羽,也就是它的翅膀上的粗大羽毛,然后是鹰羽,最后是雁羽。非洲大草原上虽然雕的数量也不少,但是要找到能做箭羽的雕羽也有一定难度,最主要是张凡虎没有时间去寻找。如果问一人知道非洲的什么鸟,大多数人肯定都会说令人有些恶心的秃鹫,因为它们吃腐肉。这种数量众多的猛禽翎羽也不错,张凡虎很容易就找到了满意的翎羽做成了稳定保持方向的箭羽。
张凡虎的每支鱼叉的杆部、尾部都是花大精力按箭的特点来设计制造的,所以准确度很好,杀伤力也很大,但是却不能瞬间毙命,如果在岸上没有什么,但是猎物在海里就大不一样了,很有可能会功亏一篑,所以张凡虎早就准备好了这么一手暗棋:对大鱼,用箭鱼叉杀死,用大鱼叉固定捕获。
有了这霸王弓在手,任何靠近张凡虎五十米,重量在两公斤以上、二十公斤以下的原来的猎食鱼都将被张凡虎猎捕。
(对军事、冷兵器、体育方面感兴趣的书友可以尝试制作,但是还是得注意威力问题,好弓箭是大杀器,平时娱乐玩玩就行了,不要弄得太“触目惊心”,嘿嘿。我计划在暑假里制作一个,当然材料很难集齐,所以做个简单的。另外现在《史前十万年》每天的点击量都在一千左右了,老歌得到很大的鼓舞,但是推荐票、收藏长得很慢啊,多多支持下吧,老歌不是经常麻烦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