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临水战有陈郎(1 / 2)
最快更新越沧海最新章节!
冬季的闽江,因为上游降水多以霜雪的形态出现,且武夷山区冬季寒冷,所以水量颇为枯竭,要到开春雪化之后,才会迎来一波山洪暴发一样的汛期,这种冬季封冻、春天爆发的汛情便称作凌汛。
凌汛前最寒冷的季节,建州城外的闽江水深会减少一两米,对于木制帆船时代来说,少了两米的吃水就意味着很多大船无法使用了,很多原本对航行无所阻碍的深水暗礁也会渐渐显露出来,如同海妖的獠牙,让江面变得颇为狰狞。
闽中第一水战名将陈诲,站在建州水寨内的一艘小船上,巡视着四周其他战船的准备工作。船是三丈多长、四五尺阔的走舸,尾部有个小船舱,人走进去连腰都站不直,所以开船的时候里面只能坐一些待运的士兵。这种小船,挤一挤每艘可以搭载水兵和陆军总计四五十人。船舱上面有一根高不过一丈的桅杆,虽然短小,却胜在可以放倒过来,这样在风力不顺的时候或者操舟危险较大的时候就能让船保持灵活和重心。
此刻,所有的桅杆自然都是放倒的,草席扎束的硬帆也全部收起捆好,陈诲之所以让水兵们都这么做,是因为他深知闽江上游在枯水季节是很危险的,升起风帆很容易让小船制动困难,在曲折的河道中撞上江岸或者礁石。
……
陈诲当然不愿意在隆冬时节带着麾下人马用这种小船去奔袭吴越军队根据他的情报,福州的吴越水师装备的战船都比他的大几个数量级无奈自己的顶头上司、挂着南唐枢密副使和永安军节度使两个头衔的文徽执意坚持趁此机会偷袭,自己又有什么办法违抗军令呢?
陈诲还记得,那天枢相大人在用军令压服自己之后,又拍着自己肩膀温言安慰的台词:“巨训,读过《唐书》么?知道‘李雪夜入蔡州’的典故么?你陈巨训都知道如今隆冬时节闽江上游行不得大船,那吴越人能不知道?你都觉得我们此时不该出击,吴越人岂不是更加疏于防备?今日本帅就要让你追迹古人,来个‘陈诲雪夜入福州’!”
《唐书》陈诲没有读过,因为此书正是后晋朝编纂,如今成书还不过数年,自然不普及。不过“李雪夜入蔡州”的辉煌战绩,作为一个武将只要不是太无知,基本上都是了解的。正是那番言语,激起了陈诲心中的冒险精神。
节帅是纸上谈兵还是真的当世儒将,就让战果来验证吧。
见水兵都做好了准备,待运的马步军兵也都上船完毕,陈诲大手一挥,让身后的鼓乐队吹响了出击的号角,敲响了开船的战鼓。在鼓角指挥之下,一艘艘小船从水寨中鱼贯而出,驶入闽江。水寨的出入口与闽江水位相若,所以水寨中的水基本上是静水,一旦驶入闽江之后,明显的水流落差很快让船只加到了一个比较危险的速度。
在上游,划桨基本上是不需要的,控制船只主要靠的是撑篙。偶尔有桨橹伸入水中,也是起到舵机的效果,因为小船往往不会装舵。
前朝李太白有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说的是船行三峡时的炫目极速,在木质船舶时代,人类行船所能达到的最大极速就是在陡峻的江河上顺水漂流,武夷山区的闽江虽然短小,落差水势却是不小,南唐水师的小船一艘艘如同漂流冲浪的树叶一样回旋激荡,一个时辰就能飙出好几十里地。
来自偏北地方州郡的南唐士兵也不能说不谙水性,两淮、江西等地都算得上是水乡。不过江淮之地所谓的通水性和闽地的通水性也是不同的,毕竟平原上的大江大河上行船比山区陡峻的河流要安全得多,也没有那么颠簸,这就好比后世你能够适应长江行船的人不一定能适应溪流湍急之处的皮划艇漂流。
很快,船开出没两个时辰,那些从两淮、江西等地而来的南唐客兵都开始在船上呕吐起来,其余纵然没有呕吐的,也大多出现了头晕目眩、手脚发软等不适症状,表现和闽地本土的降兵降将不可同日而语。
“唉,枢密副使大人强行出兵,如此节气水文,大船开不得,北兵根本不堪闽江行船,便是到了福州,又能有多少战斗力?”
看着那些强行上船行军的北方马步军兵被颠簸得七荤八素,陈诲心中暗暗焦急,不过闽江之中一旦把船放下来那就没有回头路了,只能是硬着头皮往下冲。
船队黎明出发,约摸过了七八个时辰,船队居然在一日之间飙行七百里,和“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速度也算相若仿佛。天色大暗的时候,船队总算是到了福州城外的闽江口,船到江水下游,即将入海,水流自然也变得平缓而稳定起来。
借着黄昏的落日余晖,陈诲站在当先的一条走舸船头望,远远就看到了帆樯林立的吴越水寨铺开在福州水门上游。
陈诲心中,一惊一喜。惊的是吴越人似乎真的感受到了最近福州会有变,提前略作防范,调度了更多的战船水师前来驻防,喜的则是吴越人虽然增加了兵力,但是警戒程度依然松懈。
“想不到吴越人如此托大,船桅楼橹之上居然没有安排望斥候,看来倒是还有机会的啊。”用鹰隼一样锐利的目光瞄着几里地外吴越水师林立的桅杆观察了一下,陈诲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