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朝野震动(1 / 2)
最快更新平凡的明穿日子最新章节!
四月,朝廷连续发出邸报,称圣体稍安,接着旨意跟着发了下来,严令各地官员不得造谣生事,这期间报社一律不得臆测宫闱,命各地布政使分批进京面圣。
人们普遍认为洪熙皇帝的病情好转了,因近十年每次都是这样反反复复。帝王的安危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因为这关乎国运,关乎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传唤封疆大吏们进京,可想而知是真的好了,可还没等人们透过气来,朝廷又传来旨意。
“都御使刘观贪渎聚党,罪行累累,都察院党附者众,贪腐成风,着革去其左都御使,太子少保,大学士,即刻下狱。命顾佐接任都御使,会同三司查案,钦此!”
一时间官场为之震动,纷纷猜测帝王这是要为儿子扫清道路,也或许就是出自太子本人的意见。这些年来,都察院在刘观手中什么德性,每个人心中都有数,很多御史利用手中的权利,对犯了事的官员威逼利诱,趁机勒索好处。
并且大理寺卿虞谦希等人联名上书弹劾刘观,刘观让十四道御史指责这些官员诬陷,闹得最后不了了之。而刘观本人奢侈无度,家中歌姬上百,此乃人尽皆知的事情,是以朝野舆论皆鄙视其人。
很快流传出小道消息,说太子召唤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和杨荣,问曰:“祖宗时,朝臣清廉,近来却贪浊成风,何也?”
杨士奇回答:“近些年确实有之,这两年更甚耳。”
太子问道:“今日谁最甚者?”
杨荣回答:“刘观!”
罢免左都御史刘观,调查都察院集体贪污和不作为,可谓是大快人心,因始作俑者乃太子朱瞻基,也令臣民对这位未来的储君报有一份好感。
问题是调查都察院的圣旨也罢了,接踵而至的旨意瞬间震动朝野。
“太子少师徐灏。参赞朝政多年,并无善政建议。朕屡次下诏求言,仅将禁止妇女缠足,开办新学等荒诞建议敷衍搪塞,事君不诚,本应严办。念其靖难有大功于国,尚无大过,免去太子少师,暂留内阁。”
没等朝野惊醒过来,旨意又下来了。
“徐灏系皇亲国戚。勋贵出身,两代先帝视为肱骨,受恩深重。朕待其为异性兄弟,本应一心为国,专诚效命于君,奈徐灏位极人臣,不安于位,交结外官,通连亲王。品行实数不端。念其有功,免于处分,赐金还乡,命地方严加约束!”
谁也没想到接二连三的处治。都是冲着皇帝身边头号人物,天下谁人不识徐三爷?能不为之震惊嘛!
而且事先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征询过朝臣的意见,值此整个都察院被一窝端的混乱时刻。连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的机会都不给,平平静静就把靖难功臣之首的徐灏打入尘埃。太他娘的蹊跷了。
很多官员对此非常遗憾,若是按照惯例,事先都得传出风声,毕竟很多人不待见徐灏支持新学支持报社支持妇女平权的革新之举,也不待见集体富贵的靖难众臣,大家伙的弹劾奏章一起上,好歹揭发权贵种种犯法不端的丑事出来吧,最起码也得扒掉这些公侯伯的免死铁劵吧?扪心而问,这绝对有益于社稷。
稀里糊涂就把徐灏贬为了平民,实际上伤筋不动骨,将来依然能继承英国公的爵位。总之一道天雷炸响之后,朝野内外出奇的平静,竟无一人上个奏章凑凑趣儿玩,谁都能看出来皇帝的深意,给儿子扫清障碍不假,可也不想寒了亲徐灏的一派武将官员。
如果太子真看徐灏不顺眼,不念着亲戚情意,那即使他做了皇帝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徐灏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绝对会挑起朝廷争斗,瞧瞧杨士奇、杨荣、解缙、夏元吉、张辅等一干重臣,哪个不和徐灏眉来眼去过?
除非太子打算把这些碍眼的家伙都换了,对哦!换了也是人之常情,故此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无数官员都死死盯着京城任何风吹草动,私底下源源不断的对东宫宣誓效忠,以期能在不久之后的拥立功劳簿上,抢先占据一个名额。
乾清宫,皇后张氏独自一人坐在空旷的殿内,隔壁是不省人事的丈夫,尽管表面上显得那么平静,然而内心却在翻腾着,寻思着宫中的大小事情,特别是皇帝的病情已无一丝好转的可能,一天重似一天的趋势,作为结发夫妻怎能不心急如火。
不过她牢记着徐灏临走时的几句话,作为皇后和皇太后,一国之母,要炼就出泰山崩于前而颜色不动的气度,不能被人轻视,所以在即将面临的一场新的权利争夺战的前夕,她尽可能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悲伤根本无济于事。